曾经,人们提起鄂尔多斯,第一反应是“煤都”——一座因煤而兴的能源城市。如今,随着“暖城”之名越叫越响,这座城市正以温暖、开放、活力的新形象走进公众视野。
在这场形象刷新的过程中,媒体融合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创新叙事与多元传播,鄂尔多斯把转型故事讲得可知可感,也让“暖城”逐渐走进人心。
“暖城”IP破圈,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鸣。鄂尔多斯不再满足于被动定义,而是主动塑造城市形象。近年来,“鄂尔多斯文化神州行”等活动,以“暖城”为核心IP,走进全国多个城市,通过文化展览、美食体验、文艺演出等形式,全方位输出鄂尔多斯的历史底蕴与发展活力。
以2025年8月的“桂林活动周”为例,鄂尔多斯突破传统展陈方式,打造微缩城市景观、设置“暖城多味”美食区、创新实景演出等互动内容,实现从“我说你听”到“共同体验”的传播升级,并借助传播矩阵,实现活动传播的全域覆盖与全网共振。
深耕“暖新闻”,用真实故事传递城市温度。作为全国首批市级融媒体改革试点之一,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于2022年9月整合成立,并迅速打造出“暖新闻”地方传播品牌,开通《中国·暖心闻》频道,构建起以温暖故事为主线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多层面讲好暖心故事。2025年5月,该品牌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五届中国报业创新发展案例”。围绕“暖城”内涵,当地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一系列产品,如《鄂尔多斯,为啥叫“暖城”?》《一座有“能”量的暖城》等,从能源保供、民生服务、生态治理、营商环境等多维度诠释“暖”的多重意义,让城市形象落地生根。
政策激励加平台传播,让流量持续生长。2025年初,鄂尔多斯出台政策,每年安排1000万元财政资金激励文旅网络宣传,激发民间创作热情。美食博主李铮说:“我在鄂尔多斯生活了11年,幸福感很强,特别愿意把这里的美好分享给更多人。”
康巴什的烟花、喷泉、无人机“节日三件套”通过短视频平台走红,成为网红打卡点;准格尔旗的“准超Bá·金秋文旅嘉年华”在国庆期间游客量同比增长87.12%,旅游收入增长151.44%……自媒体传播正把鄂尔多斯推向旅游新高地。当地还积极搭建国际传播渠道,在举办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等高端活动时,向世界展示绿色转型成果。
借助一波波关注,鄂尔多斯顺势推出一系列引人、留人政策。比如,“十万青年聚暖城”计划;营商环境也持续优化,对标一流推出优化营商环境500条,吸引众多行业头部企业投资落地。
真正的“留量”,还源于城市的温度与细节。鄂尔多斯街头分布的405座“暖城e站”,为户外劳动者提供歇脚、充电、热饭等便民服务,年服务职工超20万人次。一位摩旅博主拍摄的“暖城e站”体验视频走红网络,评论区里“暖城,名副其实”成为高频留言。鄂尔多斯的生态环境与城市品质也在持续提升,防风治沙成效卓著,多次蝉联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基础教育水平位居内蒙古第一方阵。
从线上到线下,从“流量”到“留量”,鄂尔多斯正乘着媒体融合的东风,不断传播出圈,激活文旅市场和人口引力,描绘出一座资源型城市多元转型的温暖与未来。
Copyright © 2000-2020 xhsy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