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数据局公布《2025年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名单》,山东省唯一一个企业级国家试点项目——东营“华泰纸业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成功入选。一家成立近50年的传统造纸龙头企业,如何在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率先突破?这背后,正是“产业大脑”所带来的深刻变革。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闻纸生产企业,华泰纸业每天使用的造纸原料木片高达4500吨。在过去,原料运输基本依靠人工调度,监管漏洞时有发生。“在一次运输过程中出现了较大误差。华泰规定每车误差不超过200公斤,但实际误差达到800公斤。公司要求我们立即提供运输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以便追溯。”东营通和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之宁说道,木片从港口运至企业,看似简单的点对点运输,却由于缺乏信息化追溯手段,货物损耗成了难以破解的谜题。
如今,这一痛点得到了有效解决。通过造纸“产业大脑”智能制造与智慧供应链大模型,华泰实现了多系统协同与智能预警,彻底补齐了供应链运输中的“跑冒滴漏”短板。华泰集团泰和智运公司总经理郭兆坤介绍:“我们在产业大脑的供应链模型中植入了车辆运输起始点等详细信息,包括从港口发车到入企卸货的距离与时间,实现点对点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使物流运输过程一目了然,有效规避了以往的监管盲区。”
作为山东省造纸产业链主企业,华泰集团上下游关联企业多达数万家,涵盖上游浆纸原料、造纸装备,以及下游印刷出版和包装用纸企业。为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整合,华泰主动谋划打造造纸产业大脑,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产业链协同创新中的应用,全面赋能企业降本增效。东营华泰造纸有限公司总经理聂义彬表示:“‘产业大脑’上线后,无论是产品所需浆料,还是纸机稳定生产,均能确保产品质量。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浆料浓度波动、纸病缺陷等问题,如今均可提前预警、研判并排除故障,一年可节约生产成本2200多万元。”
产业大脑,是以“产业大数据+行业大模型”构建的智能决策中枢,旨在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这座“产业大脑”的背后,是华泰集团对数字化转型的坚定投入。去年华泰成立瞬捷数字科技公司负责运营,并与华南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全力打通行业大模型落地“最后一公里”。华泰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魏文光强调:“我们实现了数据在可信环境中的互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价值共创。数据是AI、算法、算力的核心资产,未来也必将成为产业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该造纸产业大脑总投资5000多万元,已投入使用的一期项目成功入选国家“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目前,二期智慧仓储、智慧营销、智慧资金链大模型正加快建设中,计划明年6月上线。全部投用后,每年可为上下游企业节约成本约1亿元。华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晓亮表示:“我们将以国家试点为契机,主动上云、用数、赋智,打通产业链数据壁垒,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山东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经验。”
华泰集团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正是山东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根据省级规划,未来三年,山东将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到2027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预计超过10%,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也将扎实推进。山东省造纸行业协会副会长赵振东指出:“我们将继续引导更多造纸企业聚焦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持续推进‘产业大脑’等造纸产业链数字服务平台建设,以数据要素引领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文/广饶县融媒体中心记者于文静、吕宁)
Copyright © 2000-2020 xhsy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