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有一处别具特色的城市公园。工业遗迹与绿廊步道交错,历史人文与生态景观交融,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休憩散步、拍照打卡。这是广州造纸厂(现广州造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纸”)的老厂区。
大烟囱周围成了广纸历史公园
2010年,广纸搬迁到南沙区新址后,便改建成了广纸历史公园,成为城市工业记忆的一个独特载体。高耸挺拔的烟囱,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广州造纸厂是近代中国工业崛起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从抗战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广纸一路走来,承载了几代广州人的记忆。
筹建缘起:
为打破新闻纸依赖进口
从1936年奠基到1938年建成,广纸的建造之路可谓“一波三折”,但在动荡岁月中也砥砺出了“实业报国”的坚定决心。
广纸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我国所用的新闻纸全赖进口,每年需支付大量的白银。陈济棠自1929年3月起驻粤,他在完全掌握广东的军政大权之后,提出了“建设新广东”的口号,大办工业,发展广东经济。陈济棠认为发展新闻纸生产有利可图,便打算建一个新闻纸厂,以抵制洋纸入口,挽回权益和增加税收。1932年底,从西村士敏土厂(即广州水泥厂)的盈利中提取1200万大洋,购买瑞典、捷克的造纸设备,筹建年产1.5万吨新闻纸的纸厂。
1933年,陈济棠与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的林云陔拟出“建设新广东”的《五年计划》,把筹建新型制纸厂列入《五年计划》主要项目内。先从广东省建设厅实业处抽调留美造纸专业硕士陈丕扬,又从西村士敏土厂工务处抽调曾留美学习造纸的化学工程硕士刘宝琛负责筹建事务,成立筹备处,并委刘宝琛为筹备处主任,筹建工作遂正式开始。
造纸厂选址条件众多,不仅要有水源、交通便利,还要接近消费市场。筹建处对于厂址选择,经过反复斟酌,先组织派一个调查小组沿东、西江及粤北地区踏勘,拟出韶关、三水、广州三处。位于羊城之南,珠江之滨的南石头进入专家的视线。广州之南石头,水路交通便利,东、北、西江原木均可水运达厂,且广州毗邻港澳便利设备的补给,便选定广州南石头为建厂地址。
至于制纸原料的确定,更是几经曲折。筹备处初议用杉,经派员赴省内各县及湘南、桂东一带调查,觉得杉木难敷日产50吨新闻纸的新型制纸厂所需,且杉木价昂而用途广,选作制纸原料不合算,转而考虑陈丕扬在美时提出马尾松制纸的建议,经实地查勘,本省马尾松资源极丰,向被用作柴薪,其售价亦远低于杉木,遂拟用马尾松作为原料。
但此议一出,即遭省建设厅聘请的瑞典制纸专家反对。最初,国外的专家都认为马尾松因为纤维短不适合造纸,但陈丕杨却坚信马尾松可以造纸。为此,他拉了一些木头到瑞典做实验,最后实验成功,证实陈丕扬首创的马尾松制纸理论的可行,马尾松磨出木浆的纤维长度、强度和拉力均可与瑞典一般制纸木材媲美,完全符合制造新闻纸的要求。
广州造纸厂旧址
历经五载寒暑,终于建成当时全国规模最大、耗资最巨、设备最洋化的制浆、造纸企业。1937年,纸厂的土建工程基本竣工。1938年,全厂机器设备安装完毕,广纸开始矗立于秀丽的珠江之滨。当年8月,纸厂以60%自制的马尾松机制木浆和40%进口化学木浆成功试产出吸墨性能、白度、和拉力俱佳的新闻纸,在当时世界上首次用马尾松原木制浆造纸,为广州新闻纸生产奠定基础。
造纸厂持续进行了两个月,生产新闻纸逾百吨,拟于1938年10月举行开工典礼,正式投产。
广州造纸厂旧址
广纸新生:
造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张新闻纸
新中国成立后,广纸迎来新生。
1949年10月14日,刘宝琛、陈丕扬及工程师唐燊林仍返厂处理厂务,至下午3时,在安排护厂队员继续留守后才回家。当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广州,历尽劫难的广东省营制纸厂从此获得了新生。
航拍视角下的广州造纸厂旧址
新中国成立后,该厂先易名广东省人民政府造纸厂,再易名广东造纸厂,最后易名为广州造纸厂。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百废待举的情况下,派军代表接管广纸,拨款支持复厂重装,广纸职工亦以当家作主的精神,自力更生地战胜重重困难,仅以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便重装完毕。
1950年12月30日23时30分,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赶工,二号纸机成功抄造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张新闻纸(湿纸)。1951年2月1日正式投产,同年4月18日又举行隆重热烈的开工典礼。从此,广纸结束了筹建以来整整15年的坎坷经历,开始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纸城崛起:
开启与时俱进新征程
1953年,我国开始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国家对新闻纸的需求十分迫切,而国内生产能力极低,仍需进口数量相当的洋纸以补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对本厂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扩建,把广纸列为“一五计划”中限额以上的扩建单位——由日产新闻纸50吨的规模扩大为日产新闻纸150吨的规模。这次扩建在广纸历史上称为第一期扩建。
第一期扩建始于1953年11月,竣工于1956年6月。1957年11月6日,广纸第一期扩建工程经国家验收委员会鉴定为工程质量良好后,开始正式投产。投产后,生产节节上升,到1957年,总产值已由1955年的3302.8万元增至7930.2万元,增长率为140.11%,纸张总产量已由1955年的22540吨增至49104吨,增长率为117.85%(其中新闻纸总产量由22260吨增至46980吨,增长率为111.05%),一跃而成为我国生产新闻纸的重点企业之一,被前来参观的海外华侨誉为“纸城”。
1975年,广纸向轻工部提出《广州造纸厂增加年产六万吨新闻纸基建挖掘设计任务书》,即广纸第二期扩建工程。第二期扩建工程竣工后,广纸增加了两台50吨/日的国产长网多缸新闻纸机、8台双链式磨木机、1台12000千瓦/时汽轮发电机等设备。1985年,新闻纸总产量达10.18万吨,比1980年新闻纸总产量7.23万吨增加40.78%,占当年全国新闻纸总产量的23.9%,大大缓解了国家对新闻纸的需求量。随后,广纸又分别在1988年和1996年进行了两期技术改造。
进入21世纪,为适应城市发展,广州市政府分阶段实施“退二进三”(退出工厂生产的第二产业,进入服务的第三产业)新型城市发展战略。从长远的工业布局上看,为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地处市区中心位置的广纸决定实施搬迁。2010年1月25日,广州环保搬迁项目在南沙举行了动工仪式。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广纸从南石头旧厂搬迁到了南沙,而这也成为广纸历史的新转折点。搬迁后的广纸通过生产技术的环保升级、组织架构的优化调整和管理、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重新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广州造纸厂现已搬到南沙厂区
如今,广纸已成为集制浆、造纸、热电、环保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工业企业,年产能近60万吨,南沙园区占地面积约1100亩,其新闻纸市场占有率约三分之一,在全国排名第二。进入新时代,广纸赓续实业报国的传统,锐意改革创新,持续激发企业活力,老国企正迈向新征程。
Copyright © 2000-2020 xhsy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