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一趟股份公司,这周都得呆在那儿。”
“四点有会,中间时间太紧,估计赶不上。”
“这边要紧急赶一份材料,请稍等。”
一个多月以来,扬子江药业集团中药研究院研究员黄旭骅在扬子江药业集团总部和江苏股份制药有限公司之间来回奔波,每天都风尘仆仆,有时候歇下来还没顾得上喝口水,又要赶往下一个工作地点。一个研究项目告一段落,马不停蹄接着下一个项目。生命不息,创新不止,成为他最真实的写照。。
“实验需要灵光一现”
“我们一个人手里起码要跟踪一两个项目的全过程。”黄旭骅介绍到,“从方案制定,到小试、中试及放大,生产过程每个环节都要把控到位。”不论是打通工艺,还是开发方法,都是黄旭骅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他泡在实验室的时间甚至比待在家里还久。
密集的实验研究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思维困境,一旦钻进“死胡同”就很难转出来。
“做实验,真的特别需要灵光一现的时候。”黄旭骅说。
2018年,刚入职不到两年的黄旭骅实战经验还不够丰富。项目即将进入工艺验证阶段,前期需要对清洁验证残留物取样方法进行开发。其中有一化合物的回收率是清洁验证是否干净的标准之一,黄旭骅遵循一贯的方式,对擦拭溶剂和擦拭材料进行调整,经过两次实验,但均失败。
前前后后折腾了半个多月,回收率愣是一直到不了50%,远远低于标准限度值。项目推进卡在这个环节完全出乎黄旭骅的预料,他甚至产生了自我怀疑。一次偶然的机会,黄旭骅发现实验室看到了止血钳,他灵光一现,瞬间想到了原先方法开发用的是镊子,接触面积小,换成止血钳这样接触面积大的,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一次就成功了!”黄旭骅至今还记得当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激动心情,“跳出去看看,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细节优化一直在路上”
“一个项目,有很多细节需要钻研,”黄旭骅说,“每一个细节都足够影响成败。”
集团对A糖浆进行老品种复苏,提取和制剂阶段,黄旭骅发现了一个细节问题,在糖浆加料的时候,一开始只对下限值做了规定,能够保障产品的相对密度,一旦糖浆加多了,pH(酸碱度)则接近下限。
如何在保证相对密度的同时不影响pH?黄旭骅犯了愁。那些天,中试车间现场就成了他的驻扎点,在一番试验后,他决定将范围细化,把糖浆的加入量按照清膏总量规定范围,成功确保二者不受变量影响。
“这些细节问题很容易被忽略,所以我们平时对待每一个流程都要慎重再慎重。”黄旭骅说,“不仅要关注产品开发过程中技术问题的细节,已投入市场产品的二次开发与优化也不能忽视。”
原先市面上集团大健康产品龙参补益膏规格是300克一瓶,患者服用时还需要用定量勺挖取,服用和保存都不是很方便,黄旭骅接到调整内包材形式的任务后,深入调研选取合适的内包材复合膜,并将产品调整为15克(一次服用量)一条的形式进行灌装,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服用体验感。
“看似很小、很细的事情其实都不‘小’,背后承载着的也许是工艺的完善程度,也许是用户的满意程度,”黄旭骅感慨道,“对于产品的细节优化,我们要一直保持‘在路上’的心态。”
三十而立,黄旭骅刚迈入人生的黄金时段,一路回望,都是稳扎稳打的技术研究累积而成的,翻开人生新篇章,他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跃出技术框架,自主统筹项目。一轮旭日初升,未来可期矣。(唐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