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清董事长参加新闻纸信息交流会

2017-08-12 20:24:51 来源: 新华社印务网

 

吴国清董事长参加新闻纸信息交流会,发表《互惠共赢,真正构建纸报新型合作关系》讲话

 

  7月19日至20日,中国报协2017年新闻纸市场信息交流会在辽宁省丹东市举行,全国各主要纸厂及新闻纸用纸单位代表200多人参加。与会供需双方代表就新闻纸供需现状和价格走势进行了探讨交流,尤其是围绕新闻纸涨价问题进行了激烈交锋。各方情况显示,新闻纸市场趋于平稳,价格可能还会小幅上涨。 

*印务公司董事长吴国清的五点意见:

一、新华社整合印务资源,大力发展以新闻纸代营配送为主的印刷物流业,确保新华社用纸安全。同时,新华社社办报刊支持民族工业,支持国产新闻纸企业,至今坚持没有用1吨进口纸,对这种民族情怀,希望新闻纸生产企业要领情,要珍视。

二、纸报双方要真正珍惜和维护唇齿相依的关系。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珍重,不能新闻纸价格涨势不断,纸厂强势,几家纸厂一通气就可以涨价。纸厂和纸质媒体都在经受着市场变革的考验和新媒体的挤压,大家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依为命,双方的利益平衡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而纸报之间的关系非常脆弱。如果大家只顾各扫门前雪,而不相互帮衬、抱团取暖,会被逐一击倒,一旦双方利益平衡关系被无情打破,甚至遭到破坏,会加剧市场的动荡,加速两个行业的衰落和市场灾难。纸厂和传统纸媒的关系是,“一损”必会“俱损”,“一荣”不见得“俱荣”。比如去年新闻纸价格一吨跌到4000元时,不少报社也没有翻身,社会新闻纸需求仍然在下滑;现在,新闻纸价格涨上去了,仅1至4月份,全国造纸行业累计利润总额达197.4亿元,同比增长84.7%,纸厂脱困也只是短暂的。纸价大幅上升使本来就广告收入下降的报刊社雪上加霜,关门的关门,减版的减版,减少发行的减少发行,纸张需求进一步减少,殃及整个产业链进入恶性循环状态。新华社的报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应该是强一些的,但形势也不乐观。新华社印务公司报纸印量由2010年的每日4000令下降到了今年上半年的2000令。提醒各纸厂,现在日子好过了,要有忧患意识,千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忘了过去新闻纸暴涨暴跌的周期性历史教训,要努力把新闻纸价格维持在合理的区间,不要盲目推波助澜地涨价,涨得越高可能跌得越重。本轮新闻纸涨价有回归合理成本的因素,但后期也有纸企炒作哄抬纸价的实事。暴涨必带来暴跌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三、新闻纸价格到底还有没有涨价的空间,还能不能涨?个人看法是,虽然一些人希望新闻纸继续涨价的愿望和冲动还在,涨价的一些动力如原材料、人工、环保等因素尚在,但风景已不是纸厂这边独好,市场已趋于稳定,再涨价就有违纸张价格规律,甚至会适得其反。首先,纸厂过去说的新闻纸亏损份额,经本轮上千元的涨价,不仅扭亏,各纸厂还赚得盆满钵满,若再一味地强势涨价,不仅犯众怒,还会使本来就需求疲软的新闻纸市场更加疲软,使日益艰难的纸媒雪上加霜,甚至物极必反,会推动市场加速逆转。二是本轮新闻纸涨价有合理的成分,大家都理解,但有多少不合理的成分,只有纸厂最清楚。2017年国内新闻纸供求市场是平衡的,甚至是供大于求的,纸厂若一味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人为转产、限产,或延长检修期,制造纸张供货紧张局面,再现“洛阳纸贵”的情景,是不明智的。如果联合哄抬纸价,推波助澜,失去了限度,致使纸张价格涨势过猛,背离了价值,就不是市场经济的问题了。现在,连国家也已出手干预纸价了,就应该引起纸厂的思考了。三是凡事有利就有弊,推高纸价对纸厂是福是祸,还需认真思量。现在,国产新闻纸价格推上去了,但也把不小的市场拱手让给了进口纸,综合算账纸厂是输是赢还真难说。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已进口新闻纸11万吨,预计全年进口新闻纸将达25万吨左右,将占到今年全年全国新闻纸预计总用量的近12%。不能不说是国内新闻纸厂没有坚守好自己的阵地,将市场拱手让给国外纸厂的结果。

四、纸报双方更需要联手渡过难关。当前,报业遇到的困难不是短暂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调整。而这个困难也不是报业独家的,涉及纸报双方的生死存亡,是大家共同面临的难题,需要联手攻坚克难,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纸报双方都需要精诚合作,改革挖潜,练好内功,降低成本,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各报社要注意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市场承受能力,确保新闻纸有一个合理的价位;各纸厂也不能任性,要有忧患意识,要换位思考,控制好纸价,既不把节能环保成本都转移到纸价上,也不能盲目攀比涨价,更不能联合哄抬纸价,不要做同意涨价就有纸供,不同意就不供纸,使报社整天追着、求着纸厂要纸的事,防止因目光短浅,追求高利润,伤害供需双方的感情。纸报产业链各环节对此都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共同维护好新闻纸市场,不做自掘坟墓的事。

五、到了冷静考虑重构纸报新型合作关系的时候了。新闻纸价格是一块跷跷板。今天的倾斜状态已打破了纸报双方原有的利益格局,十分危险。大家都不能任性。5年前,我曾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发表过一个观点,认为中国市场经济发育不良,印刷物流业落后,印刷物资耗材供求关系不健全,缺乏一批耗材经营的大中间商。市场需要培育一批印刷耗材物流经营企业,来托起中国印刷物流市场,即一手托起印刷耗材生产厂家,一手托起报社、印刷厂,成为双方之间的稳压器,以平衡供求关系和各自的利益,掌控产品产量和市场价格,以避免不必要的市场波动。几年来,新华社印务公司承担了一些责任,积极整合新华社的印刷资源,统一经营了新华社社办报刊的纸张,并依托新华社在全国的100多个代印点,开展了新闻纸、油墨、版材、洗车水、润版液、橡皮布等印刷耗材的经营工作,同时,代理经营了我们承印的一些社会报刊,一些出版社,以及国家一些部委机关的办公用纸、文化用纸等,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规模还是太小,还有待于培育壮大。如果未来全国培育起几个年经营几十万吨新闻纸的中间商,就可以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以销定产,有效平衡供求双方的利益,保持市场的稳定。市场对中间商要有认识并予以信任。

 

 

[责任编辑: 四海 ]
010090090090000000000000011100001365209281